前些日子放映的美国大片《国家的敌人》试图引导观众思考在高科技条件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与维护“国家利益”的重新选择问题,但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毕竟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中“隐私”一词的含义和“UFO”、“黑洞”、“猛犸”、“恐龙”、“史前文明”一样遥远,似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现实意义;再者,小小老百姓有什么“隐私”值得国家安全部门花费昂贵的人力物力去“侵犯”,高科技监视监听和我们的生活及“隐私”又有什么相干?最多不过是邻居喜欢探头探脑想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和你在为家里的猫睡觉时头应该朝哪个方向而争吵、居委会的大妈经常拖着蹒跚的双脚奋不顾身不请自来地硬要进门“检查卫生”……每当这个时候,中国人传统美德的光辉就会在你的身上闪耀——对此你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最多不过在喉咙里面含糊一声“讨厌”,可这些也和高科技没有什么关系呀——或许被高科技侵犯隐私的事情你根本一辈子都碰不到——于是你就可以说:在个人隐私上高科技“何与我也”!
可惜事实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面临着高科技条件下的高效率信息流通,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已经没有了原来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空间。蓝色是科技的象征色,在这双蓝色的眼睛注视下,我们的世界开始有些迷惘……
“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信息会把世界染蓝。生活中没有隐私,谁都不知该怎么办”(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篡改版唱词)
科技给了人们生活的方便,同时也给了泄漏生活的方便。以前要探知别人的隐私,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比如说窃听别人的电话,不免要像猴子一样爬到电线杆子上或像耗子似的钻进地下线路通道去安窃听装置。如今的科技发展却给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别人隐私的便利,比如土耳其发生的电话窃听丑闻,窃听的对象从总统府、部长、议员、某些著名记者、实业家、市长和警察局高级官员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总参谋部,而窃听者要费的力气只是进入电信部门的数据库,然后就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这种情形和武器的发展有些类似:冷兵器虽然落后,给人类的威胁却也比较小;冷兵器时代乃至常规武器时代谁都不可能毁灭世界,核武器的出现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科技会给人类带来便利,而我们也不应该由于这些便利而忽视了威胁的存在。
被动的隐私泄漏事件还不足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正如前面所说的,普通人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人家费尽心机去窃听或偷窥的东西。可是,如今的信息设备交互性越来越强,这也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漏。
某著名厂商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信息时代信息家电进入日常生活的“美好”景象:
当你早晨醒来的时候,床上的感应器已经把你的血压、血糖、心跳等信息传送给了厨房,计算机会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你早餐需要的营养结构,安排你的菜谱。这种“智能屋”内的各个房间与外部世界之间,都有光学纤维与因特网、有线电视、医院和旅行社等相联;洗衣机会监测自身的状态通知厂家是否需要派出检修人员进行售后服务,冰箱会根据你的饮食喜好和冰箱内存放的食物、饮品的剩余数量自动向网上商店发出订单……
对此,美国的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我可不希望自己的家用电器这样“聪明”,它们会让我害怕。假如有一天,打开冰箱,看到里面塞满了它为我订购的而我根本就不需要的匹萨饼、奶酪等等食物,我会觉得自己成了它们的奴隶……
信息家电确实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梦,我们费尽心思地去发明和创造不就是为了节省日常生活要耗费的精力和体力吗?可是一旦家电被卷入“信息化”的浪潮,就需要大量的用户信息反馈——这也就意味着用户有许多隐私会被泄漏给服务商。如果你不希望别人知道你每多少天洗一次袜子、你不希望别人知道你喜欢把三文治上洒多少胡椒粉,你也不希望别人知道你每天观看最多的电视节目是曹叔叔主持的“大风车”,你就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面对如此“聪明”的家电你会第一次感到自己开始对生活是如此没有信心。Intel公司PIII处理器序列号“泄漏”隐私的事情虽然是无稽之谈,却成了某些政府部门抵制使用它的理由,美国政府特工人员勾结软件公司在其它国家搞情报的传闻又闹得沸反扬天。如果人们不是对交互式信息流通方式心存恐惧的话,这样的担忧和传闻也不会如此容易流行起来。
信息发布的方便也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巨大威胁,你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给大家讲述你邻居经常使用衣领净给小狗洗澡的事情——不过你的邻居也可以同样把你喜欢用匹萨饼蘸炸酱的故事当成笑话让所有上网的人们共享。互联网上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并且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速度只是一瞬间的事儿,你的隐私一旦泄漏就立刻会被许多的人知晓。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很多人从网上得知你装了三十一颗假牙、头上顶的是假发、穿的皮尔·卡丹西装实际上是花了七十五块钱从旧货市场上淘来的二手货——如果这一切是假的你当然大可一笑置之,可如果这些是真的,你的心里又当作何感想?!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不能放心自己隐私机密性的地方,根据Jupiter Communications的报告,网民中大约有64%并不信任网上隐私保护方法,这恐怕和最近美国在线、美国航空公司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用户的隐私被曝光以及Yahoo、日本第二地方银行遭黑客袭击等事件不无关系。许多网民表示自己上网只是浏览而不购物,除非这些站点能够让他们对交出信用卡号码和其它个人资料感到更安全,否则他们不会在网上购买任何商品。可见隐私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道德伦理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于商业利润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京剧《苏三起解》程公道念白)
心理学研究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被纪录——录音或录像——的时候,精神紧张程度比在进行最重要的谈判活动时还要严重,即便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或者专门喜欢关注自己上镜率的作秀狂。如果有一天,在你上班期间,有这样一双眼睛,监视并纪录一举一动,你的心理压力有多大?你对老板的态度会怎样?
用录像机监视员工活动的野蛮措施曾经被实施过,但很快就在员工和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对声中销声匿迹了,现在只有极个别的企业中还存有这种用途的设备。可是如今,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的时候,这样的冲突正在互联网浏览隐私权的问题上发生着……
在美国,已经有45.1%的公司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控,38%的公司管理人员承认他们查看雇员的电子邮件。最近在素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也有30多家企业安装了监视员工上网活动的软件——“网络神探”,这个软件可以记录员工上网期间的各种活动,以备管理人员检查员工上网时是否进行过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据有关技术人员宣称,这个软件常驻系统内存,普通用户无法通过“Ctrl+F4”、“Ctrl+Alt+Del”等方法关闭,并且它隐蔽性很强,即便你想通过删除阻止其载入也不大可能。于是就有了安装“网络神探”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的争论……
“你拿着我的工资、用着我的计算机、花着我的上网费,我就有权知道你正在干什么。”
计算机已经成了现代企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办公设备,而要办公就离不开和外界的信息交流,所以互联网接入办公室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上网”在办公室中的地位几乎和“打电话”平起平坐,话费自然是属于办公费用中的必要支出,当然也包括上网费。并且,电子邮件、互联网信息获取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信息传送和收集成本,同时缩短了信息流通的周期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但问题似乎永远是进步的影子,互联网进入办公室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费上私网”现象的日益严重——虽然用“公费打私话”的问题早就在办公室中不是新闻,可打私人电话所耗费的电话费和员工工作时间毕竟还是有限,谁都不可能天天在同事们的众耳林立之下“煲”数小时、哪怕是几十分钟的“电话粥”。和电话不同,互联网能给办公室带来丰富的信息内容,有企业办公需要的信息,当然也有非企业办公需要而员工私人感兴趣的信息;并且上网的隐私程度很高,很少会有同事在没有经过你允许的情况之下伸着脖子探过脑袋来看你在上网做什么。多窗口的操作系统又提供了在老板或上级来巡视时迅速隐藏个人浏览内容的功能,不用公费上一上私人感兴趣的网站未免担心将来自己在“临终之际”、“回想往事”(名著语)时会怀疑自己是否有先天愚的倾向。
根据国内互联网状况权威调查机构CNNIC的调查数据: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用户中,有28%正在通过公费方式上网,26%的人同时用公费和自费方式上网。按照北京市最新的电话费和网络接入费收费标准,一般价格是在大约3.6元/小时(电话费+网络接入费的普通价格,选择不同的ISP会有一些差异),这个价格虽然相对于几年前的天价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对于“网虫”级别的用户来说,每天也至少要为此支出20元左右的上网费用,有公费上网条件的人当然不会崇高到有这样省钱机会却白白放弃的地步。
“公费上私网”的现象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最近,美国尼尔森网络评估公司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人也喜欢在上班时间上网。每个月在工作时间的平均上网时数为21小时,是在家里上网时间的两倍多,并且人们在上班时光顾最多的前十个网站显然与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联系。公司员工可以在他们的办公室购物、制订度假计划、浏览新的网站、下载MP3歌曲文件甚至进行赌博、炒股和浏览色情网站。开发过滤软件的美国JSB软件公司子公司SurfControl公司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5日也发表了一个让人吃惊却又意料之中的调查结果:在美国,来自办公室的网上股票交易90%均为私用,企业因此每天要负担14万美元的成本!当然,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更是深得公费上网人士的青睐。在办公场所每天发送1-5次与工作无关的电子邮件的员工约占46.7%,5-10次的约占32.2%,还有在办公时间收到1-5封与工作无关电子邮件的员工约占31.7%,10-20封的约占28.3%。在澳大利亚,最近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员工工作期间“公费上私网”使澳洲经济每年蒙受高达10亿澳元(6亿4,420万美元)的损失,有的统计专家还说,员工浏览网页也会增加公司的频宽消耗,使之面临着更大的电脑网络安全威胁和法律风险。调查者在一家有26位员工使用Internet的小公司发现,他们浏览网页的时间有85%与工作无关。
近来股市异常火爆,网上炒股的站点又纷纷登场。可是通过互联网炒股成本昂贵——你必须随时处于在线状态以便捕捉稍纵即逝的买卖良机,光电话费的开销就足以令人咋舌。于是有不少企业员工就在上班的时间,利用企业提供的的“免费”设备和线路在网上炒股,不必再心疼电话费和网络接入费。
还有如今ICP们为了吸引“眼球”、积累“停留时间”,变着花样翻新内容,各式各样的互联网游戏五彩缤纷。互联网游戏突破了单机游戏人机对战中计算机人工智能低下的限制,玩家面对的是和自己具有同等智力水平的对手,游戏所带来的成就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可是玩游戏是一件费时间的事情,在网上玩游戏还是一件费钱的事情,这笔费用又被转嫁给了企业。我曾经就网络游戏速度慢、界面粗糙、耗时费钱等问题问一位在某著名游戏站点工作的朋友:你们如何保证有人玩这样的游戏,他对我说:玩这些游戏的人肯定都是公费上网的,上班时正好借这些游戏来打发时间。据华盛顿的“数码软件交流协会”统计,21%的网络游戏玩家是在上班时间登录游戏网站的,据MidiaMetris统计,今年3月份,上班时间有55万人次访问了www.uproar.com游戏站点,占当月访问总数的2.4%,而在工作日的任一时刻,平均有2万人次访问微软MSN游戏站点zone.msn.com,平均停留时间长达2小时。
这个困扰着世界各国雇主的问题还是依靠高科技的手段暂时得以解决,美国SurfControl公司、SpectorSoft公司、中国的雨人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等开发的上网活动监视软件就是在老板们这样的召唤声中上场的——没有任何关于社会道德伦理价值标准的考虑——存在主义者会说:存在本身就是意义,存在本身就是理由——更何况它完全迎合了具有软件购买决定权的人的需要。由上海雨人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的“网络神探”就是这种监视员工网上活动的软件,它可以实时监控并记录员工在单位上网所做的一切事情,再以图像的形式把将每个员工的网上活动记录保存下来。企业的管理者只要打开“网络神探”浏览器,就可看到每个人上网的时候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曾经做过些什么事情。企业的雇主甚至包括一些员工认为办公室里电脑及上网线路等都是为工作而准备的,而不是让员工拿来做自己私人事情的,上班时利用企业网络设备炒股,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站点,既增加了企业额外支出,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安装“网络神探”是节省办公费用、提高企业工作的必要措施。
“你拿着我的工资、用着我的计算机、花着我的上网费,我就有权知道你正在干什么。”对此,老板们如是说。
“我虽然是你的雇员,但却不是卖身给你的奴隶,我当然有权保持自己的隐私空间。”
劳资双方利益的对立似乎是一个随时随地存在的问题。上网活动被老板监视了,员工们又少了一种自由,自然是多半都表示反对。我打电话给在上海某证券公司工作的朋友,问他们单位有没有使用“网络神探”,他非常气愤地告诉我:有!
电话中我还了解到,“公费上私网”的问题由来已久。当互联网还在实验室中未成型的时候,这种问题已经出现。网络的内容不像书本和杂志那么单一,而人类好奇的心理乃是从拿着棍子追野兽时候就有的“劣根”——其实动物何尝不好奇,否则怎么会说“好奇心杀死猫”?(一笑)。面对触手可及的新鲜事物,谁都无法扼抑自己去探索、追寻的冲动,只是当时网络的内容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有限的几个站点,内容还都一般是专业性很强的东西,和“休闲”、“娱乐”、“理财”等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浏览与自己专业或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内容一般会被认为是在探索新的知识,是值得褒奖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谁都不会想到那是“公费上私网”。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如今的互联网ICP们背靠IT巨头的大树、挟风险投资的风雷,发展速度大有席卷寰宇之势。能上网的东西都已经被搬上了互联网,不能上网的东西大家也在研究如何用新概念把它们“押送”上网,网站从内容到形式已经彻底改变,“生活”、“新闻”、“财经”、“游戏”、“心情”等等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都像满面春风的店东在期待客人的来临——大家不去浏览一下也未免太对不起绞尽脑汁的ICP们了。更何况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保守型的企业,在工作安排上普遍存在协调失当的问题,整个企业不能同步运行。熟练使用电脑的人一般效率都比较高,他们往往在完成了自己本职工作之后,要停下来等一些工作效率不高的同事,这段时间又不允许擅自离开,只能是在单位消磨时光。现在有了Internet这个风光无限的胜地,浏览新内容、探索新知识或通过互联网处理一些个人的事物对这些员工来说成了难以抵制的诱惑。
公费上网浏览个人感兴趣的内容真的就是那么“十恶不赦”吗?这种行为确实会耗费企业的办公费用,在某些时候还会降低员工的办公效率。但辩证法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要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很多东西本来就不能说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要跟上社会飞速的发展、克服知识老化的问题,仅仅依靠原来的知识背景或八小时外可怜的时间修行是绝对不行的。如果员工“公费上私网”能够被自觉控制在这样的境界上,那就会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的思想和信息血液,提高员工队伍的普遍素质,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而这样的目标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神探”软件就可能实现的。
是谁在“公费上私网”?就这个问题我进行过不算全面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描述这样的人群大致是这样的: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熟悉计算机与网络,富于创新精神和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对单位机械低效的运作状况心存不满。这本来是企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合理的使用,他们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可是如果采用“以暴以暴”式的粗野监视来限制他们的活动,恐怕只会起到乖离本意的相反效果。那么除了心疼银子的老板,还有谁在支持使用上网监视软件?调查的结果虽然有些反讽的意味,却也不出乎人的意料:这些支持上网监控的员工自己本身根本不了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他们的工作效率一般都不高,对信息的获取欲望和敏感程度也不够,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网络神探”引发的上网监控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的争议焦点根本在于使用企业设备浏览个人感兴趣的网络内容是否可以被容许,可究竟什么方面的个人兴趣网站可以被允许的界定却被不应该地忽视了。如果员工浏览的个人兴趣网站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说这是不允许的?
法律上讲,雇主似乎也应该有这个权力:既然信息设备是公司提供的,那么利用这些设备发出的邮件和网络指令也应该属于公司。对于上网监控的使用,有人认为使用“网络神探”就像私自打开别人的办公桌抽屉,企业负责人不征得员工同意就打开别人的抽屉显然是不对的,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这个比喻本身是否恰当尚有待进一步商榷,因为它们之间的可比性联系毕竟还是太少了。如果我们仅仅局限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这场关于是否侵犯隐私的争论恐怕永远都不能定论。
“我虽然是你的雇员,但却不是卖身给你的奴隶,我当然有权保持自己的隐私空间”,反对上网监控的员工们也有自己言之成理的说法。
媒体时常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对于某种事件的披露将会不自觉地成了人家免费的、最好的广告宣传。比如说前些天某些报纸报道有人销售“窃听器”在客观上造成的销售热潮,再比如关于“你活腻味了吗”广告语的争论——不要说“不知不觉落入了人家的圈套”,即便明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你还是不得不去钻。
反正不管老板高兴也好、员工抗议也罢,上网监控软件被安装和使用的事实并没有发生改变。可是,鹬蚌相争的结果最终还是渔翁得利。生产监控软件的SpectorSoft公司总经理佛罗曾经说过,如果有54%的公司监控他们的雇员,那么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就已经摆在了眼前……